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处处透着生机和浪漫。随着气温升高,以数量取胜的小飞虫开始孕育,年年的繁殖季都是一出大戏,为了完成“繁衍”,它们开始精心策划求偶,毕竟大部分动物先有了另一半才能生娃。
有种叫做“摇蚊”的飞虫,在经历了沉寂的冬季以后,随着春天的气温升高,在乍暖还寒季节常常有大量发生。它们可以停栖在池塘湖泊边的墙壁上,一巴掌拍下去,可以打死一片;它们可以环绕林荫道旁的绿篱成群结队;它们可以顺着高高的建筑物形成团雾;它们可以顺着傍晚的第一束亮光集群飞翔。在你休闲漫步道边的时候,它们会扑打到你的身体上,撞到你的脸上,不小心的时候会钻入鼻孔和眼睛,或者飞入口中,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亲吻”。奇怪的是,它们在你身体的周围飞来飞去,却没空咬你,这是为什么呢?这并非是“摇蚊”慈悲,而是因其口器退化而不具有咬人的本领,所以有种说法,摇蚊非“蚊”!因此,这种昆虫只是对我们人类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但并不叮咬人,更不传播疾病,因而不必谈蚊色变,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摇蚊口器退化,仅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有些种类几乎不进食,成虫的生活周期短,主要和繁殖有关。摇蚊在成群飞舞的过程中完成交配,然后雌蚊就会寻找水面产卵,当卵孵化后就成了常见的金鱼饲料——红虫。红虫生活在水底,以有机物的碎屑为食,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这种意义上摇蚊算得上是益虫。
摇蚊大发生期间,由于其数量庞大,婚飞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干扰,极高密度的摇蚊会给周围的居民和游客造成干扰,极易引起不适。同时,摇蚊成蚊在短时间内完成交配后会大量死亡,有研究报道,摇蚊尸体腐烂散发出的物质会引发人类的过敏反应相关,其中包括结膜炎、皮炎、鼻炎和哮喘等。
摇蚊防制中,化学防治研究得较多。许多化学杀虫剂,在实验室或室外试验中都能有效控制摇蚊成蚊。但鉴于摇蚊成蚊不叮人,生活时间短,非必须情况下不建议使用药物化学防制。同时频繁使用化学杀虫剂会导致抗性增加进而导致药物失效,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摇蚊幼虫营底栖生活,对大面积水体或流动水体中的幼虫进行化学防治效果有待评价。室外利用化学药物防治摇蚊只能应用到部分局限的有限水体环境中,比如垃圾坑和污水排放管道。
研究成虫扩散行为、集群方式、羽化昼夜规律和趋光性等行为,有助于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摇蚊。比较理想的摇蚊控制方法是本底调查后将物理防制和生物防制结合,包括使用黑光灯捕杀成蚊,在物体表面涂抹油层来诱杀成虫。对于幼虫,可以实施控源截污,挖掘和重新混合河床底质、定时冲刷和干涸河床等手段可以快速大量减少摇蚊幼虫。另外,适度打捞“红虫”,既减少摇蚊大发生的可能性,还可创收,也不失为一种控制摇蚊的手段。
(媒介室 郭玉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