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灾区人民用水安全—记第八批抗震救灾理化和微生物检验组工作情况(2008年5月23日至27日)
2008-05-28 【打印】

 

  5月23日凌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出的第八批抗震救灾队员抵达成都,其中16名队员被派往成都市疾控中心协助监测灾区饮用水和环境水的微生物和理化指标,以保证灾区的用水安全。这些队员就地组成理化和微生物检验组,包括传染病所的徐冬蕾、张媛媛、罗霞、梁莹、张京云,病毒所的赵翔、王宏,营养所的周萍萍、李筱薇、赵馨、李玉伟,环境所的王桂芳、李淑敏、罗添、李炎、丁培。根据成都市疾控的需要和相关领导安排,7名队员被分配到微生物检验科,9名队员被分配到理化科,协助实验室工作人员完成检测工作。

  虽然距离北京千里,但出发时中心领导的嘱托犹在耳畔,出发时所领导和同事们的送别犹在眼前。我们牢记中心领导的嘱托,牢记我们到灾区的责任,5月23日到达当日与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做了简短的沟通就立刻投入到检验工作中去。虽然我们大多以前没有做过这些检测,但凭借长期实验室工作经验和主动学习,积极实践的努力,我们很快适应了工作。每天在实验室接收水样,校对编号后,立刻分组协作,迅速而有条理的完成检测项目。除积极认真地完成标准检测技术,记录检测结果,还积极申请到现场工作,以便让那些在现场劳累多日的当地疾控工作人员得到休息;主动要求值班,承担了夜间的水样检测工作。
  地震发生之后,某些取水点的水的理化性状发生了些变化,例如浑浊、颜色变化。当地百姓担心这样的水不安全,不敢喝水。采水之后,送到成都检测,报告检测结果,需要一至两天的时间。我们队员带来的环境所研制的水质快速检测盒,方便携带,检测指标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完成,结果方便判断,涵盖了关系饮水安全的最重要的余氯、氨氮等指标,还可以检测水中的铁含量,而铁离子的增加往往是水颜色变化的原因。环境所的李淑敏、王桂芳老师立刻请缨到现场去,用水质快速检测盒现场检测。5月24日早7时,理化组的李淑敏、王桂芳和罗添三位老师就奔赴都江堰,对水质的理化指标就地进行快速检测,使灾民们亲眼看到水质检测过程,增加他们对检测结果的信任度,对安定民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氨氮超标的水,他们积极帮助寻找有机物污染源,提出消毒建议,进行健康宣教。他们白色的臂章,在当地百姓的眼中就意味着安全可喝的水,意味着北京送来的定心丸。看到速测盒对于成都市疾控的工作和灾区群众的帮助如此之大,小组迅速组织所有队员接受培训。此后每天队员们轮班到现场取水点检测水质主要指标,并采集水样到实验室进行详细的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越来越多的灾区群众认识并记住了我们共同的名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理化和微生物检验科的任务在震后增加了很多,他们派出青壮年男同志到重灾区现场消毒,再派出一部分力量到供水水厂和水源、灾民安置点等地采水样,余下在成都的同志们就承担了平时全科室承担的检测任务。而且,为了百姓安全、安心,政府要求将成都市及周边所有地区的水源和供水的出厂、管网、末梢等各环节全覆盖检测。昼夜不停的忙碌,路途的奔波,十天以来余震中的坚持,已经让他们非常疲惫。我们的到来大大分担了他们的工作,我们的工作热情也感动了他们。检验科的同志们对我们非常热情,对我们的生活也很关心,工作上更是耐心细致的指导。老师们的热情和关心更加激励了我们。大家心里除了工作的责任感,又添加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希望:要用我们的努力让这里震后已经连续工作多日的各位同仁得到休整的空间,和他们一起共同面对未来更长时间里的疾控任务。
  虽然是在成都,离重灾现场距离较远,我们也感受到四川人民对救援队员的感激和时时处处的照顾。我们是在抗震救灾的二线,生活条件也没有前线队员们那么艰苦,前线队员的敬业精神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我们一定努力做好检验工作,为灾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染病所 张京云 徐冬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