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应对团山论坛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2010-01-12 【打印】
  2010年1月8日-12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和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的第三届传染病应对团山论坛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了来自美国CDC、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传染病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等众多国际知名的专家与学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强正富、科技处处长董小平、病毒所所长李德新、北京微生物与流行病研究所所长曹务春、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毕振强等应邀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张建中主持。
  开幕式上,与会领导对传染病应对团山论坛予以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团山论坛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方面作出的努力与贡献。董小平强调,团山论坛已成为中国疾病预防控中心在学术交流方面的品牌项目,在传染病应对日益严峻的今天,举办这样的会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传染病应对不仅仅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事情,而是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事情,而团山论坛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传染病防控的国际交流学术平台,利用这样的平台进行信息学术交流与火花碰撞,这对传染病防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作为大会主席首先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回顾了团山论坛举办的背景以及举办团山论坛的重要意义。团山论坛自2008年举办以来,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论坛第一届邀请的外方专家于学杰教授,已被聘为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论坛第二届邀请的外方专家兰瑞廷教授,已和传染病所建立了广泛联系,今年将利用一定的时间到传染病所开展科研协作。徐建国强调,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必将促进传染病应对能力建设的国际大合作,单独依靠一方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协助我们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提高传染病应对的能力。
  此次论坛内容丰富,讨论热点纷呈,涵盖了鼠疫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O157、脑膜炎奈瑟氏菌、耶尔森氏菌、立克次体、土拉热弗朗西丝菌、流感嗜血杆菌、弯曲菌、媒介生物控制、病毒等多个领域。交流面向实际应用、面向国际研究前沿。
  与会学者重点对加强新病原识别、重要病因快速诊断和病原体致病力分析能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新发传染病因其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而难以及时有效的应对,因此能否准确判断出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是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关键。据悉,2009年,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对原有的研究科室做了调整,增加了部分新科室,加大了对新发传染病病原的研究力度,以提高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对能力。在此次论坛上,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就新病原研究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本次论坛的另一个特点是,组织方高度关注日本等国家相关单位在我国开展病原体检测和研究,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本次论坛特约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Mitsuaki Nishibuchi教授做题为“大肠杆菌O157与副溶血弧菌:需引起中国重视的食源性肠道病原”的专题报告。

  历时两天的专题报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还组织了相关专家与所内各科室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双方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这次会议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双方逐步建立起更好的合作关系,为传染病应对的能力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