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玉树鼠疫检测实验基地鼠疫工作队
2010-08-20 【打印】
  7月27日,按照所里的既定安排,我们在边志强副所长带领下赴玉树灾区鼠疫检测基地进行慰问。对这个远在西北、高在海拔三千八百米、玉树震后迅速建立起来的实验室基地,尽管人员是我们熟悉的,但似乎一切又难以在脑海里想象出一个清晰的轮廓。通过几天的接触,我们切身地体会了实验人员现场的工作与生活,深入地体会到了高原工作的艰苦与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鼠疫检测 责任重于泰山
  玉树灾后防疫的首要任务是预防鼠疫,而鼠疫检测则是鼠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我们抵达玉树的当天,基地工作队实验小组正在进行标本检测。据卢珊队长介绍,在我们来的前一天发现了自毙旱獭,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发现自毙动物,就可能是因鼠疫死亡,所以必须立即检测,采取措施。经过各方努力协调,标本当晚就送到了基地,实验组连夜开始了实验检测,此轮实验组的队员是申小娜、张慧娟以及地病所的于守鸿老师,他们连续做了三天的实验。谈及实验室检测,队员们一致感受责任太重大了,只要一有标本送达,他们立即进行检测,没有半点的拖延,而且检测工作容不得出半点差错,为了保证检测的及时与准确,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从26日晚上标本送达实验室,在我们所在的几天里,实验组的队员们每天都进入实验室做实验,连续几天都没有休息,在他们看来,他们的检测是保证鼠疫威胁的预警的第一道防线,他们背负的责任不容他们有一丝的懈怠,只能全力以赴。
  任劳任怨 不辞辛苦
  为方便队员的工作与生活,所领导班子经过讨论,工作组的轮换时间也由原来的一个月改为半个月,这样既能保证队员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又在很大程度上照顾了队员们的生活和原来的工作,也让更多的所内工作人员得到锻炼。卢珊说,每次换岗之前,队员们都要把被褥清洗干净进行晾晒,把干净整洁的房间留给后来的队员。在正常的工作之余,队员们承担了大量的琐碎繁杂的日常工作。而作为队长的她为了更好的了解鼠防工作,更是多次与青海省地病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当地十年间鼠疫情况,并连续几天跟随地病所队员到达现场了解灭獭情况。提及队长的工作,卢珊说,队长相当于“大管家”,她的工作除了上通下达,照顾好队员们的一切,还要和地病所及其他兄弟单位取得联系,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生活条件也是实验基地能够开展正常工作的保障。基本上每隔两天,她都要去结古镇进行采购,每次去之前,她都要征询大家的建议,看大家生活还需要什么物品,然后列一个清单,照着清单去采购。每周三,作为队长的她都要参加玉树州卫生局牵头的例会,工作紧张而忙碌。
  在这一轮的队员中,卢珊、申小娜、张慧娟、杜鹏程都比较年轻,有的才二十多岁,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人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精神。
  而杜鹏程作为实验室保障人员,主要负责移动实验室的启动与维护工作。在每次实验组开始实验室工作之前,在空旷的基地上都会听到,“小杜,小杜”的喊声,基本上不出一分钟,小杜就会出现在P3实验室面前,然后开始熟练地工作。80后的小杜很年轻,但的工作他非常的踏实,能吃苦,任劳任怨,从他身上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年轻人的那种朝气与积极向上的动力,他的工作热情也感染了周边的每一个人。
  知难而上 勇于奉献
  玉树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严重的高原反应将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队员们都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为了自己的工作,他们都努力克服困难,战胜高原反应,大无畏的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去。
  作为媒介工作人员,刘京力老师在每次标本送来后都要首先进行检蚤工作,一个人承担了很多的工作,不仅如此,还对基地周围地区进行媒介调研,以保证基地的安全。在玉树工作的队员中,申小娜与杜鹏程都是新婚不久,都是第二次来玉树,后勤保障组的刘京朝师傅是第三次来玉树了,问起行车里程,他说也算不清楚了,总之在这里开车比在北京累多了。两位老师虽然工作辛苦,但非常豁达,性格开朗健谈,对于每天辛苦的工作,毫无怨言,在他们心里,这里已经成为他们工作的第二个地方。
  张慧娟是一个孩子刚满周岁的年轻妈妈,此次来玉树,她把孩子一起带到了西宁。随行的同事说,因为孩子太小了,她原本可以不来,可她却强烈要求来玉树工作。问及原因,张慧娟腼腆的说,因为她以前曾经在青海疾控中心工作过,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玉树发生地震,她首当其冲的应该来到这里,而且,她所在的鼠疫室,海荣老师年纪比较大,她不希望海荣老师再来冒险,而其他的同事,有的已经来过,有的也是刚做了孩子的妈妈,孩子都才几个月更离不开妈妈,所以她必须得来。但由于在北京一直是她和婆婆俩人一起照顾孩子,如果她来玉树,年迈的婆婆无法一个人照顾孩子,所以她只能把孩子和婆婆一起带到西宁,让在西宁工作的爱人和婆婆一起照顾孩子。整个谈话的过程,张慧娟都很平淡,好像这一切对她来说理所应当,是平常不过的事情。
  在玉树的几天,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队员们工作的辛苦与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他们没什么豪言壮语,默默的做着自己的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疾控队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恶劣环境下的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基地选址在原玉树慢病院,地处偏僻,四面环山,在到来之初,生活极其不便,正常的衣食住行都无法保证,在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经过前面各梯队队员们的努力建设后,现在基地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了冲水卫生间、太阳能淋浴间、生活用水也得到了保障。在问到队员们的生活困难时,队员们很乐观地说,没有困难,挺好的,能解决正常的吃喝拉撒就已经很满足了。在他们看来,现场工作的艰苦已是常事,一些在我们看来不便的地方,他们都有意识的忽略了。
  由于地震导致的破坏,基地经常出现停电情况,我们在玉树的几天,几乎每天都会停电,停电后,每次都得用柴油发电机发电,在漆黑的夜里,大家靠着微弱的手电筒的灯光,把柴油加满开始发电,几乎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因为此次前去,我们带了一些肉制品熟食,想改善大家的生活,刚到达的第一天,队员们看着这些物品非常高兴,说好久都没吃到煮熟的肉制品了。但下午吃饭的时候,队员们却打开了一点点熟食,他们说,要省着点吃,不能一次吃完,在这里能吃到煮熟的肉品很不容易,甚至于能喝到烧开的白开水对他们都成了一种奢望。
  与基地一墙之隔的是一个大型的水泥搅拌厂,机器的轰鸣声在夜幕下显得异常嘈杂,刚来的我们都有点不适应,晚上吵得无法入眠,队员们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不适应也得强迫自己适应。玉树的早晚温差很大,晚上睡觉很冷,所以每个帐篷里都生了火炉子,但烧炉子的帐篷在中午最热的时候简直就像蒸笼一样,队员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着自己的工作,毫无怨言。
  大家最喜欢的是基地的夜色,在水泥厂机器轰鸣声偶尔暂停的时候,能感受到夜晚的静谧与深沉。白天大家忙于工作,见面匆匆而过,只有在吃饭和夜晚,大家才有空聊聊天、聊聊工作、聊聊生活,没有其他的娱乐项目,生活非常单调。
  夜深了,墙外的机器仍在轰鸣,几声狗吠从远处传来,帐篷里微弱的灯光,炉子烟囱里冒出的浓烟,这些像剪影一样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这里的生活简单而单调,那么的平淡却又是那么的不平凡,那么的默默无闻却又那么的伟大,小小的基地折射出的是战斗在一线的疾控人员的大爱与无私。

    

  基地和旁边的水泥搅拌站

   

  防疫队员在移动实验室里做鼠疫检测工

   

  防疫队员刘京利夜里下旱獭套

   

  防疫队员杜鹏程在焚烧试验垃圾

   

  三上玉树防疫的刘京朝师傅

   

  协同防疫(卢珊队长同地病所田队长及于守鸿教授合影)

   

  每天检查试验用品

   

  基地里的帐篷厨房

   

  基地经常要用的发电机

   

  夜晚没有其他的娱乐项目、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工作、聊聊生活。

   

   

  晚上生炉子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每天傍晚基地都煤烟缭绕

   

  三伏天晚上也要盖上厚厚的棉被和军大衣才能入睡

   

  每天早上都要把被褥晾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