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 ENVIRON MICROBIOL 杂志发表腹泻病室研究文章并选用封面图片
2010-12-27 【打印】
  2010年8月,我所腹泻病室在美国微生物协会(ASM)的应用和环境微生物(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tection of Vibrio cholerae O1 and O139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by an Immunofluorescent-Aggregation Assay” 的文章,并以该文章研究的现场图片作为本期的封面。
  我国目前虽然处于霍乱的流行间歇期,但对环境水体中的霍乱弧菌的监测,对于我国霍乱流行的早期预警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章报道评价了一种在标本中快速检测霍乱弧菌的免疫荧光菌球检测(Immunofluorescence-agglomerate assay,IFAG)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直接的标本以及增菌标本中添加针对O1群或O139群的荧光标记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和挑选特异凝集为荧光微球的细菌进行培养,从而增强了检测的方向性和灵敏度。在研究中,对IFAG方法进行了实验室内和现场河口水体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评价。对146份河口水体标本的增菌液进行检测,IFAG检测阳性率为19.9%,随后对荧光微球进行的培养、也显示样本总体阳性率达到15.1%,明显高于采用盲法对同批标本常规增菌涂平板的培养分离阳性率(10.3%),并且在检测时限上少于常规培养方法,加之IFAG检测的高特异性,因此在处理较大数量的标本时,使用IFAG可提高霍乱弧菌的分离率和工作效率,为霍乱弧菌的检测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
  这项研究为霍乱的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科学经济的流程。这项研究建议,在处理标本时,可以先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的初筛,对于实时荧光PCR检测阳性的标本, 进而使用IFAG进行检测和培养分离。这种流程不但可以减少检测的工作量,也能够提高分离率,适合于各级疾病控制中心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霍乱监测。
  该项工作为我所腹泻病室与上海疾控中心、广东疾控中心联合开展,我所副研究员王多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许学斌、陈长怡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邓小玲同为本文第一作者;我所联合培养硕士生王海波、主管技师邱海燕、以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柏生、谭海玲、陈经雕、柯碧霞和柯昌文也参与了部分工作;我所阚飙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此项研究为科技部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十一五”重大专项资助课题。
  在接受文章后,该杂志向课题组发出了提供封面图片的邀请,课题组选择了数幅图片,其中一幅为腹泻病室以前在闽江监测工作期间拍摄的入海口段的图片,图中的棚船显出了我国渔民的特色。图片同时添加了实验图片。作为一张非报道性质的图片,最终为编辑部选择录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