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携手抗风雪 移动p3翻越巴颜喀拉山
2011-10-20 【打印】
  2011年10月15日的北京,秋意渐浓,天高云淡,秋天的红叶,如霞似火,溢彩流丹,构成了北京最美的风景线。但此刻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几位领导却无暇顾及这般美景,他们的心紧紧系着千里之外的高原腹地--玉树。因为就在今天,中国CDC传染病所高等级生物安全移动实验室(以下简称:移动P3),在完成两年的玉树灾后鼠疫应急检测任务后,即将启程返回北京。
  不辱使命 完成灾后鼠疫实验室检测任务
  这套移动P3由2辆移动实验车、1辆动力保障车和3辆牵引车组成,是2004年非典后由法国引进的。主要用于特殊情况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应急检测。
  玉树,这片曾经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神奇土地,在2010年4月14日那场大地震后坚强地走过来了,由于因地处在鼠疫疫区,地震后当地疾控中心房屋倒塌,已经不能开展包括鼠疫在内的常规传染病监测,2010年4月30日,根据卫生部的总体安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由1辆移动实验车,1辆动力保障车和2辆牵引车组成移动P3实验室,历经3000Km,从北京开到玉树。在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成立了由中国CDC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共同组建的鼠疫监测工作队。至此,鼠疫监测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在这里移动P3开创了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先河,并收集了海拔3600米高原的各项实验室运转数据,对灾后鼠疫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
  寒来暑往,玉树鼠疫监测工作基地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2011年8月建成了玉树地震灾区鼠疫检测实验基地板房实验室,移动P3即将完成在玉树地震灾区的光荣使命,卫生部决定将该移动实验室撤回北京进行整修,以备将来可能的应急使用。
  成立移动实验室撤回小组确定撤回方案
  中国CDC传染病所在接到卫生部撤回移动实验室指示后,派出了以边志强副所长为组长的后撤小组,并与3名驾驶员于10月9日,驾车从北京出发前往玉树,沿途考察路况,为移动实验室返程做好准备。10日,负责移动P3终末消毒和维护的技术人员到达玉树,对移动P3进行了严格的终末消毒。按照既定的撤离前准备工作计划,对牵引车发动机、轮胎、刹车、灯光和警示标志等系统进行了细致的维护和检查。
  一切就绪 准备出发
  10月15日上午8点30分,青海省卫生厅和玉树州政府举行了隆重的送行仪式。他们感谢中国CDC及传染病所的领导和专家对玉树灾区鼠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工作队员克服高原反应、努力工作的态度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希望中国CDC继续支持青海省和玉树地区的鼠防工作和公共卫生事业。最后,玉树州政府给移动实验室及后撤小组成员敬献了洁白的哈达,祝愿移动实验室在返回北京的3000公里路途一路平安。
  担任此次护送任务的单位有中国CDC传染病所、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玉树州交警支队玉树县直属大队等3家单位。中国CDC传染病所边志强副所长等8位同志,青海省地方病所王祖郧书记等5位同志,玉树县交警直属大队桑丁才仁队长等2人,共计15人、5辆汽车组成护送移动P3的队伍从玉树州结古镇,依次驶上214国道,踏上返京征途。
  连续作战27小时 军民同心翻越巴颜喀拉山
  从玉树结古镇到西宁绵延808公里,途经海拔4824米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巴颜喀拉在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青(黑)色的山”,这里空气稀薄,气候酷寒,一年之中有八九个月时间飞雪不断。十月,时值内地的深秋,天高气爽,满山红叶,但在青藏高原已是飞沙走石,白雪皑皑。当车队行进到巴颜喀拉山下的重镇清水河时已近中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片片雪花预兆着又是一个暴风雪的天气。“可能在巴颜喀拉山顶有积雪,大家一定要注意行车安全”,经常在牧区进行鼠疫防治工作的王祖郧书记神色凝重的告诫大家。这也是中国CDC领导以及运送车队最担心的事情。因为移动实验室车体巨大,总长17米,总重20余吨,对道路要求很高,高原行驶本来就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下雪导致路上结冰,那车辆行驶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中心王宇主任、杨维中副主任、传染病所徐建国所长等领导得知下雪的消息,心急如焚,不断打电话询问具体情况,一再叮嘱大家确保安全。此时向山上行进的道路也更加艰难,积雪在过往车辆的碾压下结成厚约4公分的结冰路面,在距离巴颜喀拉山山顶10公里左右的山坡上,喘着粗气的移动P3不得不停下了移动的车轮,“太滑了,走不动”,刘京朝师傅从实验室P3车下来查看路面时惊叹。此时的巴颜喀拉山犹如披上洁白盛装的少女,袅袅升腾的雾霭将不远处山顶上摇曳的的经幡遮挡着若隐若无。
  此时在最前头开道的玉树县交警直属大队桑丁才仁队长下车指挥大家用路基旁的沙土铺撒路面,引导车辆徐徐行进。由于时间紧,缺少工具,省地方病所的同志用双手捧着沙土垫向轮胎处,车辆每行进1公分都是那么的不易,在这个相传生命禁区的地方,就是走路速度稍微快一点都会气喘吁吁,产生高原反应,更何况还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劳动,队员们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高原反应,嘴唇都变成了紫色。但从大家的脸上看不到沮丧和畏缩,同志们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安全回家”!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车辆徐徐移动,经过2个多小时的行进,到下午4点钟,车队终于安全翻过海拔4842千米的巴颜喀拉山山顶。但是翻过大山后又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在距离玛多县120公里的山上,一样的冰雪路面又使行进的车队顿挫,这时气温已降到了零下10度,路边的沙土已经完全冻结,铁锹也派不上用场,队员们就用手抠下路边的小石子,洒在路上,以防车辆打滑。中心领导得知情况后,紧急向武警求援。武警总部疾控中心李增德主任立即与青海武警总队联系,协调果洛州武警支队开展救援工作。此时夜色慢慢降临了,饥饿和寒冷消磨着大家的意志。有着丰富的高原行驶经验交警桑队长,把仅有的两条防滑链装在了移动实验室车上,让实验室车先行,实验室车走几公里后,再把防滑链卸下来重新返回出发的地点,给等待的动力车安装上,再让动力车前行,如此反复,两辆巨大的车体就这样蜗牛一样行驶在深夜的青藏高原。
  晚上10点30分,忽然山下早已没有了车辆的公路上,闪现了一串灯光,不久发动机艰难的嘶吼声回荡在雪夜的巴颜喀拉山上。果洛武警支队、玛多县卫生局、疾控中心组成紧急救援队带着一车沙子、大衣和食品赶到了。被困山上的车队中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欢呼声。没有休息,没有寒暄,风雪中武警战士的身影就在车灯中闪现,他们顶风冒雪重复着铺撒沙土的动作,在夜色中看不到战士们冻红的双手,但从他们相互问候的话语中感受到子弟兵的温暖,在零下十几度的巴颜喀拉山上,虽然被困的同志们身体冻的直打哆嗦,但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他们有亲密的战友,有深夜赶来援助的武警和同事,还有着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时刻牵挂关心他们的领导和家人。
  在救援的现场,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担当,克服在平原地区人们无法想象的困难,在这里多走一步路都会耗尽体力,而此时大家团结一心,毫无怨言。经过10小时的艰苦努力,车队终于缓缓驶出冰雪路面,朦胧的月色中看不清大家激动的表情。16日凌晨2点,经过17个小时的艰难跋涉,9辆车组成的车队终于翻越了巴颜喀拉山抵达了玛多县。终于喝上了热水,吃上了热的方便面。这一刻,真的就是幸福。大家激动的心情很难平复,丝毫没有困意,于是车队在玛多县稍作调整后,告别了给他们大力帮助的玛多县领导、CDC的同事和武警战士,启程继续前往西宁。
  16日清晨,裸露的大地让他们兴奋不已,终于走出了最危险的路段。行驶在没有积雪与结冰的路上,看着路边几抹深秋的颜色,大家的心情逐渐舒缓下来。中午12点,车队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西宁。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组织交给他们的任务中最艰难的一部分。也是这一刻他们才发现,距离他们从玉树鼠疫监测基地出发,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27个小时。
  朴实的话语 无私的奉献
  在得知边所长带领的车队平安抵达西宁后,一直关心他们的领导与同事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电话里的边所长声音听起来很疲惫,他说实在是太累了,之前在路上都不敢累,也感觉不到累,一到西宁,疲惫感好像突然来袭,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赵宏群是移动实验室保障负责人,问起他经历这样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感受,他在电话里笑了笑说没啥感受,这就是工作,问他是不是很辛苦,他只是简单的回答三个字:还好吧。问及5位老驾驶员的感受,他们都很乐观,说这没啥了不起的,这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不出安全事故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他们的任务就是把移动实验室安全送回北京,对于途中的辛苦他们只字未提,而他们之中,多数同志还有高血压。
  本次护送移动P3在返京途中所遭遇的暴风雪考验了整个团队的团结和友爱,实施救援的有效性反映了我国应急体制建设的必要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巴颜喀拉山顶的困境绝地,武警部队和疾控人员全力以付,谱写了又一曲玉树抗震救灾的生动赞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