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表现: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所致急性出血性结肠炎,主要由大肠杆菌O157:H7血清型引起。感染的潜伏期为1~14 天,常见为4~8 天。病前可有进食冷藏的半成品加工快餐食品史。分为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三种临床类型。典型的表现是急性起病,腹泻,初为水样便,继之为血性便。伴痉挛性腹痛,不发热或低热,可伴恶心、呕吐及上感样症状。无合并症者,7~10 天自然痊愈。少数病人于病程1~2 周,继发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HUS 的三联征是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明显的贫血、皮肤黏膜出血、呕血、便血、血尿、少尿或无尿等, 多见于老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早期报道病死率高达30 %~50 % , 近年来由于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病死率已降至5 %左右。TTP临床表现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 尚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病死率也可达50 %。
2、治疗措施:
与其他感染性腹泻不同,抗生素不仅对O157:H7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疗效不佳,相反抗生素还可促使O157大肠杆菌释放致死性志贺毒素 (Stx),从而使患者并发HUS的危险性增加。因此,用抗菌剂治疗EHEC O157感染一直存有争议。2002年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规定: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病人和疑似病人 (包括粪便标本0157抗原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的腹泻病人)禁止使用抗生素,疫区内的其他一般腹泻病人应慎用抗生素。
目前在EHECO157感染治疗中主要强调早期诊断,病人的治疗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可以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杆菌等活菌制剂,可调节重建肠道的生态平衡,从而阻止外袭细菌定植。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制剂也有一定的作用。原则上不用止泻药和抑制肠蠕动的药物,以预防致命性并发症发生。
疫苗预防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手段。但是,根据在动物EHEC腹泻的疫苗干预结果推测,利用疫苗消除EHEC疾病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1999年日本研究 者曾报道研制成功亚单位疫苗,能消除Stx全毒素,但其人群研究无追踪报道。根据EHECO157感染的人群分布数据,10岁以下年龄的孩子发病率最高, 并且大多数病例发展为HUS。提示儿童期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然而,疫苗策略是否最终能作为EHECO157感染的干预措施还需进一步研究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