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已全部被破译的我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暴发菌株的基因组信息表明,中国菌株与美国和日本的暴发菌株不同,与德国暴发菌株的差异更大。这提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布具有地理性特点。
正在德国蔓延的O104H4疫情令世界再次看到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凶险。多年来,在我国同样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与死亡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菌株为 O157H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研究员日前介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典型病例粪便为鲜血样,因能引起患者出血性肠炎而得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病例自1982年于美国首次发现以来,该病一直为新发传染病中最为凶险的病种之一,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均引发过大规模暴发疫情。我国1986年发现有O157H7感染,1999年于南方某地暴发了约2万人感染O157H7的疫情。
近年,在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资助下,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研究所与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了对我国1999年O157H7暴发流行菌株的基因组测定与分析。研究发现,我国O157H7暴发菌株为典型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具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溶血素基因、志贺毒素1和志贺毒素2的 基因;具有EAE毒力岛的基因和美国1993年、2006年的暴发菌株及日本1996年的暴发菌株相似。此外,我国O157H7暴发菌株还从沙门菌获得了 一个质粒,命名为pO157_Sal。日本、美国已经发布的菌株基因组,都没有这个质粒。比较发现,中、美、日的O157H7暴发菌株非常相似,都具有志 贺毒素1、志贺毒素2、溶血素、EAE毒力岛等毒力基因。但在系统发生学关系上,中国菌株和日本菌株更近一些,比美国菌株毒力更强。
徐建国说,长期以来,德国报道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譬如,中、美、日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多有H7鞭毛,德国菌株没有H7鞭毛。此次突现的O104H4暴发疫情,为世界首次报道。(2011-06-09 健康报)